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师博客 > 浅谈“诗教”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

浅谈“诗教”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

2009年12月29日 18:05:13 来源:临洮县漫洼乡学区 访问量:443

 

 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,有着悠久的“诗教”传统。“诗教”就是用诗歌来教——教育或教化。诗教的目的就是提高民众的伦理道德水平和人格修养,这上与素质教育的目的是相通的,但是,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,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,人们对传承数千年的诗教的关心相对减少,我们急切呼唤“诗教”的回归。它是语文教学中能充分体现情感、审美、价值观及创造性等现代理念的一种形式,且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,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
关键词】诗教    素质教育    地位    作用

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,诗的历史源远流长,从古至今,有着悠久的“诗教”传统。从上古无名诗人到屈原,到三曹、李、杜、苏、辛,到现代的郭沫若、徐志摩,中国的诗人多如恒河沙数;从诗经到楚辞,到汉乐府、唐诗、宋词、元曲,到现代诗歌,中国的诗篇灿若河汉之星。一个国家出现如此众多的优秀的诗人诗篇,不是偶然的,它源于中华民族对诗的爱好,对诗的重视。数年来,素质教育已逐渐被提上教育工作日程,国家教育当局并为素质教育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应措施。孔子是把诗教当作素质教育来对待的第一人。《礼记·经解第二十六》记载:“孔子曰:入其国,其教可知也。其为人也,温柔敦厚,诗教也,”“其为人也,温柔敦厚而不愚,则深于诗者也。”由此可见:“诗教”可以提高人的素质,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,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,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。

一、   什么是“诗教”。

“诗教”的概念,由来已久,大约在孔子之后不久就已形成。对于诗教,前人有不少论述。我认为,所谓诗教,简单地说,就是用诗来教——教育或教化,对个体而言,是用诗进行教育,浸润、培育人的心灵,提高人的道德素质,使之到达一个比较理想的境界。对群体而言,是用诗教化民众,提高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,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、完善。正如《论语·阳货》记载:孔子曰“小子何莫学夫诗?《诗》可以兴,可以观,可以群,可以怨。”而且进一步认为:学好了诗,可以“迩之事父,远之事君。”

“诗”在孔子那里,大概专指《诗经》,后来范围扩大,泛指诗歌。“诗教”的概念应该随“诗”的概念的变化而变化。用来“教育”或“教化”的“诗”从单一的《诗经》扩大为泛指一切具有较高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诗歌。

二、   诗教的功能。

《尚书.尧典》中说:“诗言志,歌永言,声依永,律和声。”由于“诗言志”概括地说明了诗歌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特点,也就涉及到诗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。首先,诗人的“志”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,无不受阶级地位的制约。人们通过言“志”的诗,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社会。其次,“志”既然是诗人的思想感情,言志的诗必须具有从思想感情上影响人和对人进行道德规范的力量。

孔子是诗教的最积极的倡导人和身体力行者。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,特别强调诗与道德的联系。他在和学生们讨论《诗经》的某些篇章时,自觉地把艺术作品道德伦理化。他还进一步把“诗三百”归结为“思无邪”,将《诗经》所有作品说成都符合他所宣扬的“仁”“礼”等的要求。《诗经》在儒家的心目中,成了伦理道德修养的教科书,这与素质教育把德育放在首位密不可分。

《毛诗序》说:“治世之音安以乐,其政和;乱世之音怨以怒,其政乖;亡国之音哀以思,其民困。故正得失,动天地,感鬼神,莫近于诗。先王是以经夫妇,成孝敬,厚人伦,美教化,移风俗。” 从这里可以看出,“诗教”与今天的素质教育的目的是相通的,且诗教对塑造人的健全人格、美好心灵,有不可低估的作用。朱光潜先生曾说:“诗人的本领在于见出常人所不能见,读诗的用处就在于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,见出我们所不能见,这就是说,觉到我们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。”

 三、“诗教”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。

 1、“诗教”的衰落。

从明朝开始,历经清朝,直到现代,虽然中国仍然是诗歌大国,仍然出现了不少的优秀的诗人诗篇,但从整体来看,人们对诗歌的热情有所减退,诗教呈衰落的趋势。明代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的理学与重视言志抒情的诗歌的精神格格不入,简直是背道而驰。明清两代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,抹杀人的个性,限制人的思想,更使诗教难以进行。一百多年来,中国社会几经沧桑,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在现代教育的框架内,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更受重视,而包括诗教在内的传统的人文精神的教育,则备受冷落,其生存空间受到很大的挤压,越来越小。时至今日,科学技术快速发展,物质文明高度发达。人类可以上九天揽月,可以下五洋捉鳖。这种情况下,人们关心的大多是信息化、地球村、股市、选美、经济刺激、朝核危机......相应的,对传承数千年的人文精神的关心相对减少。其表现之一,就是诗教的更加衰微。

2、素质教育呼唤“诗教”的回归。

上文已经谈及,重视功利而忽视情操,重视物质而忽视精神,导致诗教的更加衰微。反过来,诗教衰微,则会使人们更加忽视内在的修养,造成人格的普遍降低,不利于精神文明的建设。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,提高国民素质特别是青少年的素质,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,全面深化“二期课改”的今天,在语文教学中,我们急切呼唤“诗教”的回归,这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。

四、“诗教”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
1.诗教能帮助青少年树立崇高的理想,提高精神境界。

“诗是人类向未来所寄发的信息,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。”艾青对诗歌所下的既富理性又有诗意的判断,揭示了诗歌的精神实质。曹操的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”,李白的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,白居易的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,岳飞的“壮志饥餐胡虏肉,笑谈渴饮匈奴血”......或明朗,或蕴藉,或凝重,或激越,荡气回肠,感染了多少读者!优秀的诗歌往往是对时代精神的高度提炼,也凝聚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。

2.诗教能从深的层次开启学生的心智,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。

那些富有生命力的诗歌,或以隽永深邃的意象启人遐思,或以精湛锋利的评议揭示事理,蕴含着追逼苍穹、抵达内心的思辨力。杜甫的“三吏”“三别”,对社会进行了犀利的批判。陈子昂的“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;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”,短短四句,思接今古,神游八极,意境悠长深远,透露出冰人骨髓的孤独感。即使是短小的山水诗,也常因其将山水的静貌动势、奇观异象与所言之理融成一体,故能渗透出开启心扉和激励创新的绵远之力,如苏轼的《题西林壁》就是。青少年经常阅读这些诗歌,无疑是在享受智慧的沐浴。

3.诗教能涵养青少年远赴人生之旅的激情。

诗歌在本质上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抒情艺术,灵动的语言常能折射出深具穿透力的激情,不可抗拒地照亮读者的心灵,使他们积极思考,开拓进取。

学生学习诗歌,很多是在语文课上来学。想从诗歌里学主题思想,学逻辑分析,固非不可,但不能抓小弃大,丢掉了诗中更重要的东西。诗歌是无谱的音乐,欣赏音乐要用“心”聆听,要注重感悟。从屈原的《天问》中,体验上下求索与质疑问难的精神。从“西出阳关无故人”中,品味永恒的孤独感。从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中,领略大丈夫的万丈豪情。从“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中,接近人类的奉献精神。从“海上明月共潮生”中,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。可以说,诗歌是人类某种宝贵的情绪、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,我们读诗,当可弥补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,促进心灵的净化和升华。

4、“诗教”能提高青少年的人格修养和审美能力

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——《诗经》中国的“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”,到屈原的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;从曹操的“东临碣石,以观沦海”到陶渊明的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现南山”,从苏东坡的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”到岳飞的“三十功名尘与土,八千里路云和月”……千古兴亡多少事,炎凉世态几多情,无不在诗歌中得到极尽其秒的艺术表现,直到今天,我们依然听到诗人们的高歌:“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,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(顾城《一代人》)”,“那一切丢失了的,我都在认真思考(梁小斌《中国,我的钥匙丢了》)”,“让我们——我们和河流一起,穿上它吧(海子《亚洲铜》)”……学生在走进这一饱含人文素养,积淀传统文化和浓缩审美情趣的阅读文本时,体会到的不仅是愉悦,更是心灵的涤荡、情感的升华……诗教在彰显人文精神、重塑学生人格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
“诗教”也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,把美的种子撒播到他们的心田里。这是作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。托尔斯泰说艺术的功用在传染情感,而所传染的情感能和谐人与人的关系,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知和情,知是用理性的逻辑的方式把握世界,情是用审美的艺术的方式把握世界。现代的教育偏重前者,使学生功利化,渐渐地缺少情感、缺少创造、缺少想象力,而进行诗教,能够极大程度地弥补这一方面的缺损。

总之,“诗教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,也是语文教学中能充分体现情感、审美、价值观及创造性等现代理念的一种形式,且与实施素质教育密切相关。重视素质教育下的诗教,让学生在“诗”的蓝天下,快乐、自由地翱翔吧!

 

【参考文献】

1  袁第锐  《论“温柔敦厚”》  

2  朱孔彬  呼唤“诗教”的回归》

 

编辑:王建伟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临洮县漫洼乡学区 特此声明。
ICP证 京ICP备13002626号-8 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
联系地址:临洮县漫洼乡漫洼村中街
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